咨询室的空气仿佛凝固了。李医生之前关于“斯德哥尔摩综合症”那番抽丝剥茧的解释所带来的短暂释然,尚未在我心中完全沉淀,她温和却审慎的声音再次响起,将我的情绪引向另一个始料未及的方向。
“林先生,”她翻阅着刚才详细的记录,眉头微蹙,眼神变得更加专注,“根据你刚才的描述,尤其是你提到的情感波动模式——比如在回忆创伤时极度低落、自我厌恶,但偶尔又会突然陷入一种不切实际的、认为‘自己能很快忘掉’、‘拥有四年时间就很足够’的强烈兴奋和计划性状态,以及长期的睡眠紊乱、精力时好时坏……”
她顿了顿,擡起眼,目光温和却直接:“我注意到一些可能超出创伤后应激反应的、周期性的情绪起伏迹象。为了更全面地进行评估,我可能需要引入一些更专业的量表,并需要你更细致地回顾一下,这种情绪像坐过山车一样,在高亢和低沉之间剧烈摇摆的模式,在你更早的生活中,比如高中时期,是否就已经存在?”
我的心猛地一沉,一种新的、未知的不安迅速攫住了我。斯德哥尔摩的标签刚刚被贴上,尚未消化,难道我还有别的“问题”?
接下来的时间,我在一种恍惚的状态下,配合着她完成了好几份详尽的问卷。问题细致到令我心惊,从精力的周期性变化、睡眠需求、思维速度、消费冲动,到社交意愿的起伏……每一个问题都像一面镜子,逼我照见那个连自己都感到陌生和混乱的内在世界。
Loading...
未加载完,尝试【刷新】or【退出阅读模式】or【关闭广告屏蔽】。
尝试更换【Firefox浏览器】or【Edge浏览器】打开多多收藏!
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,可以切换电信、联通、Wifi。
收藏网址:www.myfeishu.com
(>人<;)